一只器皿的誕生,從不只是一段工藝流程。它的存在與使用者的生活習慣、手部握感、飲食節奏甚至情感記憶息息相關。白玥窯推出【作陶瓷器皿】課程與定製創作計畫,正是希望讓創作不只發生在藝術語言中,更扎實地落入生活。

陶瓷器皿,是最貼近人身體的一類創作。與皮膚接觸、與飲食對話、與空間融合,它所承載的不只是實用功能,更是創作者與使用者之間未說出口的理解。因此我們不將「作陶瓷器皿」視為單一技術操作,而是一種關於日常與手感的深度探索。
白玥窯提供多階段課程與開放式共創模式,讓不同背景、需求與經驗程度的創作者,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進入點。無論是初次嘗試想做一只碗的生活者,還是已有經驗欲開發器形系列的創作者,都能在這裡獲得充足的支持與陪伴。
課程設計以器形概念為起點,並輔以基礎比例結構、使用者體驗、釉面與燒製的整合考量。許多人學做陶,會從功能導向出發。例如「我要做杯子」、「我要做湯碗」但在白玥窯,我們會更進一步引導創作者思考:你想為誰做?這只器皿將在哪裡使用?希望留下什麼樣的觸感?從這些問題出發,作品不再只是形體,而開始與日常產生連結。
我們使用穩定土料與自配釉藥,並提供多種燒程方案。從單色釉的沉穩質感到多重疊燒的流動層次,從實驗窯的高溫急冷到還原焰的自然表現,每一種變化都能在指導下成為創作的延伸語彙。對於想製作器皿作為品牌或店面使用者,我們亦提供客製量產、小批次測試與長期合作的諮詢與製程安排。
白玥窯強調的是「做出來能被使用的器物」,但這句話不代表對形式妥協,而是對真實的尊重。再精緻的造型,若無法握持、若洗滌困難、若釉色不穩,都無法真正走進生活。我們希望協助每位創作者做出可長期共處、能產生情感的器皿,不只是完成一件作品,而是養成一種能夠長出作品的創作節奏。
許多長期學員在這裡完成了人生第一只早餐碗、第一個送給伴侶的咖啡杯、第一套用在工作室招待客人的茶具。他們的作品並非展覽用的標本,而是使用後留下痕跡、洗滌後依然想繼續使用的「生活工具」。
作陶是一件看似緩慢卻極為扎實的事,尤其是當創作目標是為了實際被端起、被盛裝、被放入某個日子的餐桌上。白玥窯的【作陶瓷器皿】課程與服務,便是這種扎實的起點,讓每一次捧在手中的器皿,都不是模仿,而是真正屬於創作者與使用者之間的共同語言。